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2015搜狐財經變革力峰會:新風口 新引擎”上,就金融變革發表演講。本文根據演講內容整理。
今天跟大家一起討論金融變革的問題,金融變革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個部分,我相信大家都已經感受到了。最近我們剛剛聽說央行對存款的上限取消了,上一個禮拜大家都是歡欣鼓舞的,我們的人民幣終于進入了SDR,其實我們生活當中的變化可能更多一些,比如說我們出去的時候可以用微信或者支付寶支付。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可能就是金融這個體系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而且我的看法是,未來的變化可能會更加激烈。
經濟結構重大變化: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失去活力
為什么金融到了今天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我的猜測可能是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方面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經濟發展的結構發生了變化。現在大家都知道,中國經濟增長在不斷減速,在增長減速的背后我們經常討論有周期性的因素或者有結構性的因素,有的說是短期可以回去了,有的說是長期就下來了。其實我覺得經濟轉型當中碰到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過去30幾年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一些支柱行業,現在都已經失去了活力,最明顯的就是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和重工業。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過去支持著中國的長期出口擴張,但是這個行業,現在因為勞動成本的上升,已經很快失去了競爭力。
重工業面臨產能過剩問題
第二個方面就是重工業。重工業應該說背后皆是我們過去投資的高速擴張,但是我們知道,重工業現在面臨著非常大的過剩產能的問題,短期內要靠這個產業來支持中國經濟增長也比較困難。所以我們現在碰到的問題,一方面是經濟轉型的問題,一方面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就是說低成本的優勢已經喪失,過去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上的很多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現在已經很難繼續支持中國經濟的增長,下一輪我們需要培養和發展出一批新的有競爭力的成規模的制造業或者服務業,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創新創業和產業升級。
金融體系需要變革的原因
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經濟轉變,其實對我們的金融體系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我們過去的金融體系是以銀行為主,我們的銀行貸款、銀行存款占GDP的比重非常大,直接融資的比重非常低,這樣的一個金融體系在過去有效地支持了中國經濟的成長,主要是制造業的擴張,但是能不能有效地支持經濟當中的創新、創業,或者是產業升級,其實有很大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現在看到金融體系當中發生了很多改革,其實實實在在地支持創新創業和產業升級的更多的是直接融資,更多的是天使基金、創投基金、私募基金、直投基金等,也有很多是直接做融資,當然銀行和其他的一些金融機構本身也在轉變。但是金融體系必須轉變,才有可能推動我們的經濟走到下一個發展的階段,所以我覺得目前我們看到的金融體系在改革,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發展階段不一樣了,我們所要求的金融中介的方式開始發生改變,這是我認為的第一個方面的原因。
第二個方面的原因,我們看到的金融在改變,其實更多地看到的是政策在改變。政策我們在改變,比如說看十八屆三中全會,有一個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里頭說了60條,其實金融方面就有11點,簡單來說是三個方面:第一,降低準入;第二,開放市場;第三,改善監管。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全面的金融改革?這個改革其實核心和三中全會決定的宗旨是一樣的,就是讓市場機制在要素,尤其是金融資源的配置當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金融體系肯定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和我們今天在金融體系當中碰到的問題是有關系的。我們的金融應該是說從1978年就已經開始了,1978年的時候中國只有一家金融機構,就是中國人民銀行,30幾年的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以后,我們今天已經擁有一個非常龐大的金融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很多金融機構,幾乎應有盡有,商業銀行“一行三會”的監管機構、政策性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等幾乎都有了,而且我們商業銀行的規模在全世界都是數得上的,我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全世界一直排在前十位。
就是說我們的體系已經構建起來了,我們的資產規模也已經非常大,我們的M2廣義貨幣占GDP的比重已經到200%,就是說我們的相對資產規模已經非常大。但我們現在碰到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金融市場做得非常大,但是市場機制沒有很好地發展。我們政府直到最近對利率還是有各種干預,對匯率有各種管制,對資金配置有各種干預,包括我們的跨境資本流動,一直是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簡單地來說,30幾年的改革和金融發展,把我們的體系做得很大,但是市場機制還沒有真正地發揮作用。這樣看來,過去30幾年似乎沒有發生太大的問題,也就是說政府有各種干預,但沒有妨礙我們實現接近10%的經濟增長。
現在出了問題是因為我們看到,其實我們的投資回報在直線下降,政府經常說的現在金融不支持實體經濟,這里頭背后的因素很多,金融體系可能不能有效運轉,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資源配置到了效率不是最高的部門。我們今天看到經濟當中有很多僵尸企業在重工業,我剛才說的過剩產能很厲害,實際上就是有很多僵尸企業,本來不應該存在了,但是還在繼續運行,為了讓它繼續運行,金融部門還需要給它不斷地提供融資、金融支持。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象,我們看到的是新增貸款在增加,社會融資總量在增加,真正支持社會增長的部分卻很少,所以看起來金融對實體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弱,所以需要改變。
還有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需要改變的原因,就是過去很多有效的金融干預和管制現在已經變得越來越無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都討論影子銀行,影子銀行的活動在國內非常活躍,影子銀行的宗旨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規避監管。在我們國家為什么銀行要做很多影子銀行,也就是表外業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回避現有的對金融體系,尤其是對銀行的監管,包括對流動性的監管、對資本的監管,其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對利率的管制。也就是說,到表外去做業務可以不受正規系統對利率的管制,有的人把它稱為變相的利率市場化,就是不受你的監管了,應該說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只不過我們現在這個市場化的過程有可能不是一個最佳的市場化的過程,背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場紀律還沒有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把價格放開來,最后會造成一個什么樣的結果很難預料。總而言之,利率管制已經難以維系,這個是很明顯的。
第二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現在還有很明顯的、很嚴格的跨境資本流動的限制,我們每次聽到金融一波動就聽到有很多資本外逃、金融資本進來,跨境資本流動已經很活躍,反過來說明,我們過去自認為很嚴格的資本項目管制的措施,其有效性其實已經在不斷下降。所以正因為這些原因,可能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我覺得可能我們的金融政策需要做比較大的改善,當然也是為了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所以我剛才說的三個方面的改革,其實是方方面面的,意味著政策要放開,利率要市場化,匯率要變得更靈活,金融決策、資金定價要由市場機制來決定,未來的跨境資本流動可能會變得更加活躍,這個是第二個政策導致的變化。
互聯網金融沖擊導致金融體系發生重大變化
第三個變化是技術引發的。最簡單的看就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對金融的沖擊我們大概都已經感受到了,我覺得核心問題大概就是兩點。第一,是因為有一個移動終端,中國人很喜歡用移動終端,開會的、上課的、吃飯的,甚至上廁所的,都在看我們的移動終端。我沒有任何評價,因為我自己也經常看,但是對于金融公司來說,就是已經把潛在的六七億的客戶緊緊地黏在了移動終端上,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潛在的市場。第二,大數據的分析。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或者對數據的分析,替代我們做一些風險評估、做一些凈值調查、做金融決策,我們其實已經看到了有一些比較成功的例子,像螞蟻金服,甚至騰訊、微眾銀行,都開始做類似的工作,其實成功的案例已經比較多。像這樣一個技術的改變,其實讓我們的金融體系正在經歷一個非常大的變化,也就是說未來不光是互聯網公司做金融,越來越多的金融公司也要做互聯網金融。很多傳統金融部門的高管都會說,他們用互聯網技術其實要更早一些,甚至投入的量可能更大一些,這個對于我們未來的金融怎么運作、資金怎么定價、怎么樣服務客戶其實都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阿里巴巴有一家網商銀行,里面有300多個員工,卻沒有客戶經理,當然未來會怎么演變現在還不太清楚,但是這個和傳統的金融體系、傳統的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確實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在經濟發展金融新的階段,我們的政策改革和技術等方面的因素,使得我們現在的金融體系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我覺得這個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未來我們會有越來越多的金融價格由市場來決定,資源的配置由市場來決定,資金的流動由市場來決定。當然與此同時,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就是,金融開放一般來說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有正面的意義,但是同時我們知道,金融開放可能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資金價格的不穩定性會大幅度上升,資金配置的不穩定性會大幅度上升,它有可能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金融不穩定,甚至出現金融風險。
我們應該讓市場機制來更多地決定金融資源的配置,但與此同時需要改善我們的金融監管,包括一些微觀的審慎監管、宏觀的審慎監管。比如對銀行來說,需要有流動性的監管、需要有資本金的監管,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應對風險,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力量。我們現在很多學界包括業界對此有很多考慮,政策界都在討論,我們目前的金融監管體系有問題,下一步需要改進。
“一行三會”分業監管急需改變
現在“一行三會”的體系應該說已經維持了很長時間,現在大家覺得碰到了一些問題,當然有各種原因,但是核心的恐怕就是兩個:第一個,沒有信息共享;第二個,缺乏統一監管的協調。所以我們經常聽到說,有一些上市公司收到不同監管部門的指令,其實是互相矛盾的。我們前一段時間看到股市的波動,大家擔心出問題的原因,不是因為證監會不了解股票市場的行情,而是因為沒有關于場外融資的信息,也對此做了各種分析,但具體的原因不好說一定是哪一條,但是“一行三會”分業監管的模式,確實和我們今天日益普遍的混業經營和交叉業務的繁榮變得越來越不適應,所以監管體系要改革,到底怎么改還在討論過程當中。但是金融的開放,從大的方向來說,肯定是對企業、對個人會有極大的幫助。但同時我覺得,我剛才說的金融開放,必然導致的一個問題就是不穩定的問題,所以我們可能也要特別防止或者關注一些風險性的因素。
利率放開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我現在能想到的有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利率要放開來,央行對存款利率的最后一個上限已經取消了。但是我想說明一下,這是央行的立場,也是我的觀點,央行對存款利率上限的取消,并不意味著利率從此可以由市場化決定,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我們現在很多機制還沒有配套。這有兩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個是資金定價的問題,第二個是貨幣政策傳導的問題。就是說,利率從現在到完全由市場來決定,其實還有一段路要走,需要在資金定價和貨幣政策傳導方面做很多基礎工作,然后央行才有可能真正放棄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最后定價,利率放開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為什么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我覺得背后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場的紀律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們知道剛性對付、軟硬件約束,該破產的不破產,該違約的不違約,這個時候如果把價格完全給放開來,其實可能風險會超過收益。所以現在的利率市場化還沒有完成,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工作,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理性的判斷,不然的話現在說完全不管了,我們還有很多僵尸企業,還有很多剛性對付,最后后果會不堪設想。所以這兩個方面,利率市場化和建立市場紀律,兩個必須齊頭并進,這是第一個問題。
資本項目不能立即放開
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討論資本項目開放的問題。大家都覺得現在人民幣進了SDR了,人民幣已經變成一個儲備貨幣,下一輪我們看中國就要推進資本項目開放,資本項目開放和金融開放是一個道理,肯定是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但是必然導致的一個后果就是很激烈的短期的跨境資本流動,這對于金融穩定、經濟穩定是不利的,尤其是在有大進大出的時候,我們的金融體系、我們的市場能不能保持相對穩定,這是有一個很大的疑問的。所以很多學者認為,資本項目開放必須要以一系列的國內改革為前提。包括我們國內企業的改革,我們財政體制的改革,我們金融體系的改革,我們需要做相當多的功課,才有可能讓我們的資本項目開放以后,國內的金融體系還能保持相對的穩定。所以放開方向是很清楚的,但是功課還有很多要做。
理性投資者要注意互聯網金融的風險
最后一個例子就是我剛才說的互聯網金融,我本人對互聯網金融的前景非常看好,我覺得我們應該把互聯網技術,真正有效地運用到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方面。因為金融的問題就是資金融通的問題,資金融通最大的困難就是信息不對稱,有逆向選擇,有道德風險,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互聯網的工具能不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是有可能的。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比較成功的案例,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很混亂的現象,并不是說你掛一個牌子叫互聯網金融公司,你就可以做金融,可以有效地做金融。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掛的牌子,第一不是互聯網公司,第二也不懂金融,所以在這里頭其實風險非常大。我相信大家關注媒體報道時,都已經注意到最近P2P平臺風險非常大,跑路的很多,有的純粹就是一個詐騙公司。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么樣在支持創新和防范風險,尤其是防范這樣明目張膽的詐騙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我覺得這對監管當局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對老百姓來說也是同樣的問題。大家都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現在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增長速度不斷下降,央行在不斷地減利息,還是有人會跟我說,說你在我的平臺上買一個產品,能夠保證你20%、30%的回報,大家覺得有可能嗎?理性的投資者要多想一想這樣的風險。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