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論壇剛好是青年領袖峰會,所以還是講講跟青年有關的問題。說到這個青年,我不知道我還算不算青年,但我想十年前的我,肯定可以算青年。所以我就在想,假設十年前的“我”坐在臺下,我講些什么事情對他能有些幫助。
首先這幅圖并不是說我們要做火箭,是想講我對這幾年創業的感悟,包括對創業環境的一個想法。這個火箭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企業家Elon Musk的公司Space X發射火箭的場景,當然他現在已經是全球非常知名、享譽全球的企業家,但其實他做的,再往前倒推五年或者十年,其實是非常辛酸的。當時他做的不論是Tesla還是Space X,總是一次次的失敗。但是他覺得如果一個事情在理論上是可以成立的,理論上能做到最好,那么就應該想辦法把它做出來。
這個使我聯想到,前幾年中國的創業圈里一直有一個說法叫做降級論,所謂降級論就是說,你不用去做什么難的事情,你用互聯網去賣燒餅也好,養豬也好,改變一些傳統行業的效率都行。當然我覺得這個沒問題,這是個好的機會、好的生意,但不應該僅僅只是如此。
五六年前我見投資人的時候,總會遇到這樣的說法:如果你跟他說你要做一個技術上很有挑戰的事情,他會說技術不重要,你的模式是什么、你該怎么賺錢才重要。整個行業并不是對創新的、有挑戰的事情特別有感覺,我覺得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人去做不同的事情,也確實需要用互聯網來改變各個行業。但是我覺得中國的年輕人也要有機會、有信心受到鼓勵去做一些有創新有挑戰的事情。
這是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我覺得到這個時代,中國的創業者、中國的青年不僅可以有"降級論",也一定要有"升級論",去做一些理論上成立但現實中還沒有出現的事情。那么我想所謂理論上成立到現實中還沒有出現之間,可能就隔著無數位創業者,從最早的社交網站,1999年GeoCities到2012年Facebook最終上市,這中間隔了無數位創業者,很多人在這個領域前仆后繼。只因為它理論上存在,需要一個社交產品,Social network connect anyone,但是現實中還沒有出現,那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
回到我自己所處的行業,大概在90年代就有個概念叫Daily Me,說理論上應該出現一張"互聯網報紙",每天給你一份你最應該需要看到的內容的報紙,當然從Daily Me這個概念提出來之后,有很多的公司前仆后繼地在嘗試。我在2008年開始就持續關注這個方向,能不能出現一個Daily Me這樣的產品。那我們知道從互聯網出現以來,最早是導航、門戶,不論是Yahoo還是好123,還是幾大門戶,都是以分類瀏覽的方式來組織信息。當后來信息更多了之后,就出現了搜索引擎,搜索引擎通過關鍵字來組織信息。在2008年的時候,我強烈感覺到,僅有搜索引擎還是不夠,比方說我對一個事情持續感興趣,但是我并沒有想到主動地去搜索它,可能我感興趣的信息,它沒有新的內容出現,也不能讓新的內容一出現就抵達到我。比方說當時,在2006年的時候,做火車票搜索,我們都知道可以用我需要的搜索條件去搜一趟火車票,但是這個一直沒有符合我的票。這時候我正要去做別的事情,我就想能不能讓信息主動地來找我,所以我寫了一個程序,把我的需求編輯上去,那么一旦出現符合我需求的火車票,它就能發短信給我。后來我出門半個小時之后,就第一時間收到信息然后買到了票。
所以我越發強烈地感覺到,不應該是人找信息,應該做到讓信息根據人的興趣、根據人的需求來找人。并且信息找人的過程中,應該有很多的特征標簽。我們都知道像2010年左右就出現了很多關注類的社交內容產品,你關注一個人或者一個話題,這個人或者話題,相關內容都能持續地給你。
當然這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因為當時信息的分發途徑只有人和話題這種分類。比方說一個人,你可能喜歡看他寫的科技,但是你不喜歡看他寫的中醫;那你同樣的,那一個話題,你可能喜歡看專家寫的,不喜歡看新手寫的。所以會有更多的標簽特征。于是我在想,有沒有這樣一種方式,能夠把社交、地理位置、用戶閱讀興趣,包括對作者關注的特征都放在一起,來進行推薦,這個就屬于我覺得說“理論上成立但現實中還沒出現”的產品。但是,這個理論上該存在,但是為什么還沒有出現呢?那就抱著這個問題,我繼續思考。
到了2011年下半年,我當時注意到移動智能手機發貨量持續地上升,2011年相當于2008、2009、2010三年的總和,并且注意到人們獲取信息已經越來越習慣用手機作為介質,而不是報紙。那么手機有什么特點呢?我發現手機屏幕小,一個屏幕只能放四到五行內容;其次,手機隨身帶,是人的唯一標識的設備,跟電腦不一樣;第三,手機有很多傳感器,它知道你的位置,甚至知道你的移動速度,它也是一個實時聯網的設備,不僅你在用手機,手機也在觀察你的動作。所以我覺得這個理論上可能的事情,現實中終于有實現的機會了。
當然,技術也在進一步發展,大概在2010年前后,機器學習、大數據、云計算這些概念已經興起了,這些概念興起的背后是這些技術的發展。所以我產生了一個想法,就是我有機會讓理論上成立的事情讓它現實中實現,甚至如果你是第一個做這個事情的人,你有機會讓它提前到來。所以在2012年初,我創立了今日頭條。當然,我當時見投資人還是一樣的,有人問我,說這個事情很多人做過了,你為什么還做?恐怕是不行吧,因為這已經是第二波、第三波做個性化推薦的事情了;也有人問我,有沒有不要這么復雜的技術去實現這個事情的可能?或者有人說,門戶已經在做這樣的事情了,門戶已經非常強大了,那你再做一個東西,能不能超過一個門戶呢?我覺得這些都是用一個現有的社會框架來限定了可能性。
我跟大家介紹一下,經歷了三年發展今日頭條達到了什么樣的情況。首先我先來介紹一下今日頭條的數字。到目前為止,今日頭條已經累計有3.3億激活用戶,有8200萬的月活躍用戶,超過3300萬的手機日活躍用戶,平均每天每個用戶使用超過6.5次,每個用戶使用的時長超過50分鐘。如果按時長來算,我們已經是中國移動互聯網上TOP50強的應用了,在2010年之后出現的所有公司中,我們的產品是時長最長的;當然,如果按DAU來算的話,也應該算是前三名了;如果按人均時長來看,我們僅次于微信、手Q。所以我覺得我們設想的理論上成立的事情,現在已經發生了。所以今日頭條,首先已經做到了讓海量的用戶通過個性化的推薦聚集在我們平臺上。
其次,當時我們在設想,信息應該涵蓋所有的特征,按照最理想的方式分發,讓事實主動地找到人;同時我們還在設想,由于信息分發越來越便利,那么創作也應該會越來越便利,參與創作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這就是所謂的自媒體時代。所以今日頭條現在不僅是作為一個海量用戶聚集的平臺,也是海量內容創作的平臺。目前在今日頭條上已經有73%的內容來自今日頭條的創作平臺——頭條號,剛剛我也跟何總說,把我們中企年會的視頻也放在我們頭條號上,這其實也是一種創作。此外目前有27%的內容來自獨立的大型的媒體,有超過1000家的媒體跟我們合作。所以我們在想,理論上我們應該有機會做成中文世界最大的創作平臺,當然我們希望有一天能把"中文世界"去掉。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我們打造了一個技術密集型的企業。通過機器學習、個性化的技術匹配信息和人。我們都知道IT的核心是信息,那么IT就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其實信息的核心是各種組織跟匹配,信息可以存儲,可以展示,可以VR,可以3D,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它的匹配。Uber其實是匹配人和世界的未知,那電商是匹配購買的需求跟商品,那我們做的頭條是匹配泛資訊,把各種各樣的信息和人的興趣愛好相匹配起來。
所以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和原來的不論是門戶或者是純粹的媒體,是非常不一樣的,第一,我們構建了一個信息分發的平臺,剛才說的,用戶每天有超過16億分鐘時間消耗在我們的平臺上,同時有超過接近6億個點擊,分發各種各樣的內容。其次,這還是一個用戶興趣愛好的平臺,我們現在能夠知道平臺上超過8500萬的月活躍用戶,他們的興趣愛好,包括長期、短期、動態的興趣愛好。我們如果衡量一個公司的技術密集程度的話,我們可以從一個角度,就是從服務器角度來衡量,我估計我們可能是未上市的公司中服務器最多的公司之一,很快我們將增長到6000臺。
所以回到我剛剛演講的開始,如果我想對十年前坐在臺下的“我”說一些有益于他的事情的話,我們應該有一些人去嘗試理論上成立但實際上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如何嘗試這樣的事情呢?我給年輕人一些擇業的建議,就是不降級、不投機,和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所謂"不降級、不投機",不降級我剛才也講了,一段時間,這個降級論很流行,很多年輕人現在想,有沒有一些短期的、更快實現的目標去實現,更少的人去從事例那種更有挑戰的事情。我覺得到這個時代,中國的年輕人應該有這樣的事情,去嘗試一些別人不敢嘗試的事情。
其次,不投機。那我們都知道,現在很多年輕人在選擇工作的時候會想,這個公司可能剛剛融了5億美金,那么我要去這個公司;那么這個公司可能拜了豪門干爹,拿了BAT投資,我去這個公司。這些選擇呢,并不是出于他本身的興趣愛好,也并不是出于這個挑戰的難度,而是出于這個公司是不是有很多錢,這個公司是不是符合當下火熱的概念,這個公司是不是有很強的企業在背后支持。所以我覺得年輕人應該不投機。
選擇公司應該看到這家公司是否具有原生的成長能力,所謂“原生的成長能力”就是它能夠用最少的錢獲得企業的最快增長。“能夠和優秀的人共事”,這個企業除了融了資,匯集了很多錢,是不是匯集了很多優秀的人?“那做有挑戰的事情”,當下有很多概念很火,但這些火的概念并不是說不成立,也并不是說沒有商業機會,我相信也是有的。但我想十年前,不論是做電動車還是做發射火箭,都不是很火的事情,在國內也一樣,像我看到BAT,他們在誕生之初,其實并不是做得這么火的事情,但其實做的是很有挑戰的事情,所以我覺得現在年輕人在擇業的時候,應該更看重這個事情的挑戰性,如果有機會跟很優秀的人做很有挑戰的事,那么我相信成長是最快的。
最后,我在這邊做一下廣告,今日頭條做得就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也是技術密集型的事情,也是一件面來未來的事情,所以我們一直持續地在招更優秀的人,無論是技術的,還是內容合作的,而且我覺得人才基本上是創新企業的戰線,你能夠招到什么樣的人才能做什么樣的事情,所以歡迎大家給我們推薦優秀的人。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